2010/04/30

關於「貿易條件」

從事工業產品進口已經超過十年了,十年中無論景氣與否,國外的工業產品不斷調漲價格,從來沒降價過。奇怪的是經常聽到光學業的 客戶抱怨「國外客戶又要求我們今年要降價10%了……」﹗進口的超精密加工機沒降價,使用的進口量測設備沒降價,進口的單晶鑽石刀具也沒降價,原物料也沒 降價,怎麼偏偏生產出來準備出口的東西反而要降價呢?想到這裡,我差點喊出「打倒帝國主義」的口號﹗

當然有擔當的經理人會說,我們從製程改善來降低成本,不過這裡要談的主題不是製程問題,而是「貿易條件指數」。

今天看到商業周刋提到這個名詞,定義是

「出口單位價值/進口單位價值」若是大於一,代表出口同樣數量的商品,能換回較多的進口商品。若是小於,則反之﹗

對一般民眾來說,貿易條件惡化同時意味著,我們辛勤努力,好不容易生產出一單位的商品,但是拿到國際上兜售,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數量,卻是一日不如一 日。

這也就一部份解釋了,何以台灣民眾會時常感覺,明明每天還是拼命的掙錢,創造出的國內生產毛額雖然成長,可是荷包不但沒有變大,反倒還有日子越過越 苦越窮的慨嘆?因為台灣從國際貿易中拿到的好處越來越少了。

以瑞士為例,1980至1996間,實質GDP只成長1.3%,在先進國家中排名倒數;但是每人的實質所得卻名列前矛。學者研究後發現,同一期間, 瑞士的貿易條件大幅提昇了34%。

藉由輸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,換取他國相對低價的產品,讓瑞士人從國際貿易上佔到更多便宜,實質所得自然維持在高檔﹗

反觀台灣,主力的電子資通雖然貿易條件尚在提昇,但是同樣是出口大宗的電機/光學/精密儀器等產品,貿易條件卻明顯惡化。瑞士經驗,值得我們想想﹗

(在這裡看到光學被列為惡化產業,剛好對照到第一段的客戶抱怨!)

以上摘自 商業周刋 1168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