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偶而會聽到蛾眼效應一詞,到底什麼是蛾眼效應呢?
當材料表面次微米微結構尺度小於光波長時,將使得光波無法辨識出該微結構,於是在材料表面的折射率沿深度方向呈連續變化,可減小折射率急遽變化所造成之反射現象。由於這種結構和夜行性蛾類的眼睛構造類似,因此稱「蛾眼效應」。
抗反射是蛾眼結構的主要應用,目前最夯的領域就是太陽能電池。太陽能板因為矽的反射率偏高,有高達1/3的入射光被反射,這對於發電效率是負面的影響。為此,大陽能業者開發了抗反射膜,目前最常用的就是1/4波長的氮化矽薄膜。但是這種top-down製程的成本太高,於是蛾眼結構成為可能的解答。
國外研究學者表示:原本的抗反射膜對600nm波長的入射光最有效果,使用蛾眼結構則可有效擴展波長範圍。此外,傳統多層膜結構會有各層膨脹係數不同的問題,較不耐用。單一材料的微結構沒有這個問題﹗
extracted from http://www.nanowerk.com/spotlight/spotid=7938.php